淡水养鱼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
点击次数:1137上传时间:2013/9/29 16:21:00 文章来源:http://www.zzygzy.cn/
淡水养鱼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广大渔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。他们根据养殖鱼类的栖息、摄食、生长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,并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效益,将鱼类养殖科学划分为人工繁殖鱼苗、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三个阶段。成鱼养殖又因水域的不同,分为池塘养鱼、外荡养鱼、水库养鱼及江河养鱼。
人工繁殖。人工萦殖就是把要萦殖的亲鱼培育好,特到性腺发育近成熟时,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,使其排卵、受精以至孵化出鱼苗的过程。
鱼苗培育。鱼苗培育是指鱼苗至体长3厘米左右这个阶段的鱼苗,此时称夏花(俗称火片或寸片)。刚孵出的鱼苗,还不会摄食,全靠本身的卵黄囊的营养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,几天后,卵黄囊吸收完毕,开始摄食。但这时由于鱼休微小,摄食力低,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敌害的抵抗力都很弱。因此,应该给于良好的池塘条件,适宜的饵料,精心饲养。这个阶段大约需15-20天,鱼体各部分器官基本已长齐全,食性也开始分化不同了,应该出塘琉养,转入鱼种培育阶段。
鱼种培育。鱼种培育是指夏花至鱼种阶段。夏花培育3—5个月,可养成体长10-17厘米的幼鱼,在秋季出塘的称秋花鱼种(秋片),冬季出塘的叫冬花鱼种(冬片),到次年春季出塘的称春花鱼种,夏花虽体长已长到3厘米左右,但它逃避故害侵袭和觅食能力仍较差,若直接放入大池塘、湖泊、外荡和水库饲养,将会造成大量损失。因此,还需在条件较好的池塘里精心饲养一段时间。在鱼种阶段,可根据鱼体从小到大,而密度则需由大到小分几次过塘培育,以达到充分利用水体。此外,还要根据儿种鱼的不同食性进行搭配,以充分利用饵料资源,待体长长至10厘米以上,鱼体强健,觅食和逃避敌害能力较强时,就可完成鱼种阶段,放入各类水域养殖成鱼了。
成鱼养殖。成鱼养殖是鱼类养殖生产的最后一环,目的是为市场供应商品鱼。由于各类水域环境条件的不同,养殖技术各不相同,在池塘必须实行以混养、密养、施肥投饲和轮扑轮放等为主要内容的“八字精养法”养鱼。在外荡、水库和江河主要掌握养、栏、扑三个关键。
养殖生产一般都需经以上各阶段。在各阶段都会碰到鱼生病、死亡的问题。因此,鱼病防治是养殖生产中,获得稳产、高产的关键,必须抓好。